首页 常识

《论语》第六篇雍也(138):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04-01 09:59:11    

【原文】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翻译】

【杨伯峻】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李泽厚】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粗野,文采超过质朴就死板。文采和质朴结合匀称,才是君子。”

【钱 穆】先生说:“质朴胜过文采,则像一乡野人。文采胜过了朴质,则像庙里的祝官(或衙门里的文书员)。只有质朴文采配合均匀,才是一君子。”

【夜辰心得】

这章看起来很熟悉,其实就是一个成语——文质彬彬。

“文质彬彬”,原义是人的文采和实质配合适当,形容气质温文尔雅,行为举止端正。

以现在的语境看这个成语,一看就好像了然,这四个字成为一个符号,合成了一个意思,细琢磨的话,又不知道为什么。

追根溯源,文质彬彬正是语出这里。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质,指朴实,自然,无修饰的。文,指文采,经过修饰的。野,此处指粗鲁、鄙野,缺乏文采。史,古注有两个说法,一个是史书,一个是史官,大体的意思是指言词华丽,虚伪、浮夸。彬彬:指文与质的配合很恰当。

孔夫子说,“质胜文则野”。体会这里的“质”,有点原始性、动物性的感觉,就是把人看作动物以后,骨子里的那种天性。孟子说“性本善”,荀子说“性本恶”,告子说“性无善无恶”。无论性善,还是性恶,质说的是天性本真的那种东西。再看这里的“文”,就是后天的雕饰,一系列礼仪、文化、规则、道理的教育灌输,大概囊括了一切所谓的“人类文明”。质的成分如果超过了文,那就有一些野。

说到这里,谈一点感想。以前的时候,我对事物的感知与认识,总是偏向于极端下的状态,总是轻易地给出一个结构,或好或坏,或善或恶,或美或丑,或真或假。可是,现在看事物,就不再那么绝对,包括对人的评价,不会一下子捧上天,也不会一棒子打死,看到的人是一个混合体,各种成分都有,只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会展现出什么样的状态。有了这样的观念,一是不会过度的搞个人崇拜,二是不会轻易的否定别人,心态相对较为平和一些。

孔夫子说“质胜文则野”,这个野,就是说感觉上显得随性、粗鄙、质朴一些。那么“文胜质则史”,这个史,就是说感觉上略显浮夸、虚伪、失真一些。为什么史是史书、史官呢?大概以前的史书都是歌功颂德,史官也都是巧言令色,这里夫子借喻。史这种状态,说好听点是过度教化,说不好听点就是奴化,极端化的条件下,就是天性泯灭、本性失真,沦为失去个人意志的工具。李泽厚先生说,“如同机器”。

《朱注》里引杨氏,“文质不可以相胜,然质之胜文,犹之甘可以受和,白可以受采也。文胜而至于灭质,则其本亡矣。虽有文,将安施乎?然则与其史也,宁野。”

质与文,达到彬彬的状态最好。可是如果无法平衡,哪个好点呢?杨氏给出了回答,人啊,与其史一点,不如野一点。为什么?质多于文,就好像甜一点,还可以加水变淡;好像画布是白色的,还可以接受各种色彩。如果文太多,而质太少,说明亡了根本,人都失去了灵魂,还玩个啥。所以说,与其虚头八脑、巧言令色,不如粗鄙一点实在。正所谓,伪君子,不若真小人。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人,首先深扎做真人的根,然后再学习修文,才能够表里如一,涵养君子之风。

相关文章:

东莞劳动技工底薪多少01-19

广州聚赌拘留多少天01-19

幼师编制多少分入围01-19

晚婚生育假多少天01-19

参军的岁数是多少01-19

天津二套契税多少01-19

榆树房子多少钱01-19

郑州个人社保缴多少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