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告判决越慢越好的观点并不成立,因为案件的处理时间并没有固定的好处,它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案件的复杂性、事实的清晰度、证据的充分性以及法律适用的准确性等。
法律规定:
我国刑事诉讼法对案件的审理期限有明确规定,例如,人民法院审理公诉案件应当在受理后两个月以内宣判,至迟不得超过3个月。这表明,从法律层面,案件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得到及时裁决。
案件复杂性:
对于事实复杂、关联人员众多或案件事实前后跨度时间长的案件,审理时间可能会相应延长。这种情况下,拖延并不一定对被告有利,反而可能因为证据不足而对被告不利。
新证据的发现:
在某些案件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发现新的犯罪事实。对于这类案件,快速判决可能更有利于嫌疑人和被告人,因为这样可以更快地确定事实和责任。
案件处理的不确定性:
如果案件证据已经得到充分保全,但对案件事实仍存在不清楚的部分,拖延可能表明办案人员对案件处理没有把握,这可能会引起当事人的怀疑和不信任。
司法效率:
司法程序的拖延可能会影响司法效率,导致司法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可能影响对受害人的及时救济。
公众预期:
公众对司法公正和效率有期待,长时间的案件审理可能会影响公众对司法制度的信心。
综上所述,被告判决并不是越慢越好。案件的审理应当遵循法律规定,确保在合理的时间内公正、高效地完成。对于复杂或证据不足的案件,应当通过补充侦查、充分审查等方式,确保案件质量,而不是单纯地拖延时间。
相关文章:
国家知识产权局:去年查办实体市场侵权盗版案件3219件,删除侵权盗版链接362万条04-24
美国ITC发布对健身器材及其子组件的337部分终裁04-17
9年不懈追踪,民生小案终破04-15
关税暂停后贝莱德上调美股展望04-15
专访标银投资咨询首席经济学家倪杰瑞:特朗普关税颠覆美非贸易安排,非洲或寻求扩大中欧贸易04-11
执行到位金额72.5万元!寻乌法院清晨执行,拘传15人!04-09
携手综治中心 共筑司法调解新防线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