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天蟾逸夫舞台二楼前厅洗手间门口有一台饮水机,随身带杯子的老年观众总会在演出前、中场休息时习惯性地来接水,喝一口润润嗓子。饮水机的水温长期保持在56摄氏度到58摄氏度之间,不会太凉,也不会太烫,就像天蟾的服务,温暖细流总是能关怀到老年人细微处。“有人情味”是不少老戏迷对天蟾的评价,在这里,常常能耳闻观众和礼宾人员的亲热寒暄。

在上海,剧场是老年文艺爱好者日常出没的热门地,在历史悠久的天蟾尤其如此。虽然近年来戏曲观众的年龄层有所降低,但天蟾老年群体的比重依然相当可观——京剧演出占四分之一,评弹达到50%。今年过年期间,剧场还迎来了103岁的评弹迷。这里的贴心服务从售票、进场、演出,一直延长到散场,保证银发观众拥有一场舒心、适宜的观演旅程。

细微之处见用心。天蟾逸夫舞台场地服务部主管林嬿2007年初来剧场时,就看到师傅有一本簿子,上面写满了老观众的信息、座位需求。师傅退休后,簿子传到了林嬿手中。直到线上购票普及的当下,天蟾的售票服务传统还是很好地被继承了下来。原来,一部分年龄较长的戏迷由于不熟悉电子设备的使用,无法第一时间得知演出信息和进行购票操作。至今,剧场还拥有数十位老观众的联系方式,碰到他们可能感兴趣的演出,工作人员会打电话进行询问,并提前留好票。在开演前一晚,甚至还会再次提醒老人不要忘记演出时间。
“小林,好久没看到你啦。”林嬿有段时间没有出现在剧场里,再次遇见时,多位老观众热情招呼。这般热络源自剧场长期以来对观众的经营和维护,多一句关心、多一句提醒让天蟾礼宾团队与老戏迷处成了晚辈和长辈。“阿姨冷不冷,需要毯子吗”“今天望远镜带了吗,需要借吗”“爷叔是不是喝酒了,先给你量个血压再看演出好吗”……

银发族进剧场看演出,安全是第一位。天蟾不是没有遇到过突发情况——开场铃声响起前两分钟老人突然晕倒;有人在路上不慎扭伤,进剧场时一瘸一拐;甚至有刚做完心脏手术的老人观演途中出现心梗前兆。“其实对我们来说,工作不只是检票引导这么简单,身上背负的担子很重。”天蟾场地服务部领班蒋颖萍对记者说。天蟾为此也做足准备,医药箱宛如一个“百宝箱”,纱布、棉签、碘伏、绑带、医用冰块等应急物品一应俱全。不仅如此,剧场每场演出都请到上海文艺医院的专业医生坐镇,以备不时之需。
身为一家有着百年历史的老剧场,天蟾无法避免楼梯多的建筑构造。为了让腿脚不方便的老年人尽可能方便、高效地走到购票位置,只要工作人员有空,就会带领老人前往汕头路的剧场后门,乘坐直达电梯前往一层二层剧场。散场的服务同样细化到个人,帮忙叫车、陪同去出租车等候点几乎是每场演出的必备,“有时子女开车来接老人,停车不方便,请我们搀扶老人到后门指定位置,我们都很乐意帮忙。”蒋颖萍说。
工作中,礼宾人员的神经高度紧绷,密切留意着观众,“记得有位阿姨在手扶电梯上回头跟朋友说话,电梯到头眼看她就要跌倒,我立马冲过去接住她。”去年,三位00后新加入礼宾团队,林嬿首先的忠告便是“别小瞧自己的工作,耳听六路眼观八方是我们的基本素养”。如今,年轻人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也和爷爷奶奶们聊得很开心。林嬿相当自豪,“和观众做家人,这是我们天蟾的传统!”
相关文章:
文化养老 | 百年天蟾逸夫舞台,“和观众做家人”是传统05-08
昨晚8点,寿光万达广场,现场超热闹!05-07
终极预告|《海底小纵队:海啸大危机》15周年巨献今日上映05-03
警方护航千帆音乐节顺利进行05-03
房东多退押金 租客诚信返还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