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这样做学问的】
作者:孙正聿(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主任)
2024年5月,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我的著作《哲学的目光——我的思想人生》。书的封面上题了两句话:与哲学为伴,与思想同行;乐于每日学习,志在终生探索。书的扉页,写了这样一个“题记”:我常常在房间里踱步——被思想激动得不能安坐;我常常在窗台前眺望——以思想窥见澄澈的天光;我常常在书桌上疾书——让思想在笔端自由地流淌。
这几句话,大概就是我对“做哲学”的体悟吧!
从1966年高中毕业到1977年恢复高考的近12年里,我当过知青,做过装卸工、货运员、电影放映员,但始终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在进入大学学习的机会终于到来时,我报考了吉林大学哲学专业,从此踏上了哲学之路。
记得大三的时候,我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把自己的哲学习作《试论黑格尔〈逻辑学〉开端概念》送给高清海先生。令我吃惊的是,高清海在这篇习作上,写下了密密麻麻的批语。认同处,他画上了重重的浪线,标注“有思想”“有见地”;不以为然处,他画上了重重的横线,让我“再想一想”“是否如此”。高清海的鼓励增强了我的学术自信,1986年,我考取了高清海的博士研究生,并于1990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我把自己的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定位为“论辩证法的批判本性”,直接源于人们经常引证的马克思关于“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和革命的”论断。
对于这个论断,我向自己提出的问题是:辩证法为什么在本质上是批判的?从辩证法的批判本质出发,应当怎样重新理解辩证法?具体言之,辩证法的批判对象是什么?辩证法的批判本质与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何关系?怎样从“发展学说”的视野去理解辩证法的批判本质?怎样从辩证法的批判本质去理解哲学的“反思”的思维方式……正是在这种跟自己“较劲儿”的顽强追问中,恩格斯关于“理论思维”的论述让我豁然开朗。
恩格斯说:“我们的主观的思维和客观的世界服从于同样的规律,因而两者在自己的结果中不能互相矛盾,而必须彼此一致,这个事实绝对地统治着我们的整个理论思维。它是我们的理论思维的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由恩格斯的这个论断出发,我形成并提出了探索辩证法理论的新的思路:辩证法之所以在本质上是批判的,就在于它是对恩格斯所说的“理论思维的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的自觉反思,就在于这种自觉反思直接指向的是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在对“辩证法的批判本性”的顽强追问中,我有两方面的重要收获。
首先是对“做学问”的体悟,这就是学术论文必须有明确的“靶子”(为何要写)、鲜活的“灵魂”(要写什么)和丰满的“血肉”(写出什么)。没有明确的“靶子”,就是无的放矢,让人不知所云;没有鲜活的“灵魂”,就是文字堆砌,让人味同嚼蜡;没有丰满的“血肉”,就是面目狰狞,让人望而却步。只有在思想上跟自己较劲儿,顽强地向自己追问,才有可能形成和提出自己的学术观点,才能对自己的学术观点作出合乎逻辑的论证。
其次是初步形成了自己对哲学的理解,这就是“对思想的前提批判”。哲学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它是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反思,是对人类构成思想的诸种前提的“前提批判”,并在对人类把握世界的各种基本方式——常识、宗教、艺术、科学的前提批判中,启迪、激发和引导人们在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永远敞开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的空间,促进人类的观念变革、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工艺改进和艺术创新,从而推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哲学是反思的智慧、批判的智慧、创新的智慧、变革的智慧。这是我对哲学的理解。
从对哲学的这种理解出发,我自1995年起为吉林大学哲学专业开设了“哲学通论”这门新课,并于1998年出版了以“追问哲学”为主旨的《哲学通论》。
讲授和写作哲学通论,有着强烈的现实针对性:一是当代中国的哲学研究,二是当代世界的哲学思潮。改革开放以来,在哲学教科书改革和“中、西、马”对话中,引发出一个无法回避的根本性问题:究竟怎样理解哲学?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如何阐释“中、西、马”的“同中之异”与“异中之同”?在《哲学通论》中,我以“追问哲学”为主线,比较系统地探索了“哲学的自我理解”“哲学的思维方式”“哲学的生活基础”“哲学的主要问题”“哲学的派别冲突”“哲学的历史演进”以及“哲学的修养与创造”,并对自己提出的“思想的前提批判”的哲学观作出这样的阐释:哲学,它不是抽象的名词、枯燥的条文和现成的结论,而是人类思想的批判性的反思的维度、理想性的创造的维度;它要激发而不是抑制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批判力,它要冲击而不是强化人类思维中的惰性、保守性和凝固性,它要推进而不是遏制人们的主体意识、反思态度和创造精神;塑造新的生命意义,引领新的时代精神,创造新的人类文明,这是哲学在人类的全部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和不可替代的意义之所在。
在《哲学通论》出版后的近20年里,我一直坚守对哲学的追问,深入展开“思想的前提批判”,并在2016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哲学:思想的前提批判》一书。在我看来,对思想的前提批判,并不是远离现实的玄思和遐想,而是对时代精神的反思和塑造。我把哲学的工作方式概括为“时代精神主题化、现实存在间距化、流行观念陌生化、基本理念概念化”,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流行观念陌生化”,也就是具体地展开对思想的前提批判。
塑造和引导时代精神,首先必然是对自己时代的批判性反思。哲学的批判,是以“清理地基”的方式进行的,是以“对自明性的分析”实现的,也就是以“流行观念陌生化”的方式实现的。把人们习以为常的观念“陌生化”,特别是把人们习以为常的哲学观念“陌生化”,从而实现对各种流行观念、特别是流行的哲学观念的批判性反思,这是哲学的基本的工作方式。
关于哲学,恩格斯说,它就是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对于“理论思维”的重大意义,恩格斯还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从2020年起,我为吉林大学开设的“理论思维讲习班”连续5年讲授“学术研究的理论思维”。按照我的理解,“理论思维”就是用理论把握现实、引领实践、推进文明的思维方式和思想力量。它是照亮学术研究的“普照光”。学术研究的理论思维,集中体现为捕捉、发现和提出问题的理论洞察力,总结、凝练和升华问题的理论概括力,激活、重组和创新问题的理论想象力,分析、阐释和论证问题的理论思辨力,拓展、深化和解决问题的理论思想力。自觉提升理论思维的洞察力、概括力、想象力、思辨力和思想力,才能坚持“问题导向”的学术研究,不断在学术研究中“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和“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赋予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命题新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和文明内涵,实现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推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光明日报记者张胜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20日 0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相关文章:
与哲学为伴,与思想同行04-20
山西:以金湘军为反面典型,深刻汲取教训04-19
守正为本创新为民,邹城市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主题宣讲04-03
总台记者观察丨普京称俄军正歼灭库尔斯克乌军 俄美通话暗藏战略角力03-20
哲学是什么硕士学位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