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边雪

中国航天
深夜的东风航天城,繁星与灯火同辉,如同戈壁滩上的一颗明珠。远处,火箭静静地矗立在塔架旁,像一位即将远行的旅人,而陪伴它的,是一群以星辰为伴的航天追梦人。
在“东方红一号”发射55载之际,中国载人航天开启第20次神舟问天之旅。4月24日17时17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F遥20火箭拔地而起,当箭体划破长空,尾焰留下的痕迹,是专属于航天人的浪漫。
无论是“神舟”飞天、“天问”探火、“天眼”探空等科技奇迹走进现实,还是青藏铁路、港珠澳大桥等重大工程拔地而起,每一位劳动者都是时代大片中的主角,更是民族复兴征程上的重要接力者。
这个五一国际劳动节,我们走进位于中国西北的酒泉,听航天人讲述他们口中“离星星最近的工作”。
聚星 成炬
航天事业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征程,而是一群人的接力。从设计师的笔尖到操作员的指尖,从深夜的会议室到晨曦中的发射塔,每一个平凡岗位上的坚守,都是星河里不可或缺的光点。微光汇聚,才让火焰照亮苍穹。
时间回到两个多月前,2月26日,上海,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149厂航天站。
“一定要检查好产品清单,注意运输途中产品状态,确保产品安全。”八院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试验队队长丁同才正与押车队员做临行前的嘱咐,“一路向西北,注意天气变冷,除了关注好产品,你们自己在车上也要注意保暖。”
试验队安全保密保卫朱方强、太阳翼运输监测刘骏和电池测试邓零一在仔细检查完产品状态,确认固定牢固后小心翼翼关上了车厢门。这次他们需要跟随着产品和测试设备先行出发,火车上的10余天运输路途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挑战。
随着列车缓缓驶出,八院神舟二十号发射场试验队拉开出征序幕。

工作现场。(受访者供图)
3月7日,酒泉,测试厂房内。
锂电池测试岗的周英洁、张振正在开展飞船主电源储能锂电池的活化工作,为了不耽误试验队大部队抵达后的进度,他们先行到达发射场开展测试工作。多次进入发射场的周英洁,这次已然能够独当一面,面对此次发射场自己工作职责的变化。“独立承担测试一岗赋予我技术决策的主体责任,需自主研判电池容量状态,精准比对各阶段容量和电压数据的一致性要求。”周英洁告诉封面新闻记者。设备恢复、电池测试等一系列工作她都已经可以熟练开展。“凌玉师傅告诉我‘次次进场都要以首次进场的标准要求自我’,我也在努力做到,不放过任何疑点,坚决不让任何问题在我的手中发生!”
3月14日,酒泉,机场。
飞机轰鸣声渐近,运输机搭载着神舟二十一号飞船在众人的期待中稳稳落地,此次,神舟二十一号将作为应急救援飞船待命。随机的舱体总装工艺员丁一然在落地后就立即开始了卸机前的准备。
1999年出生的他,已经是第四次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常年奔波于上海、北京和发射场之间,让这位年轻人拥有超出同龄人的沉稳和干练。在上海,他需要关注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在北京,他需要配合总体完成各项大型试验;在发射场,他要完成整船相关总装和测试工作,丁一然告诉封面新闻记者:“总装工作越来越细化,越来越专业,所以我们对产品的状态要做到非常熟悉,尤其是对细节的把控,这样才能做到心里放心、万无一失。”
微星 发光
航天强国的征程上,伟大与艰辛始终同行,那些细微的光芒,可能是厂房里一个弯腰的背影,是测试数据前一次固执的坚持,或是发射成功后一抹悄悄擦去的眼泪。尽管这些微光并不耀眼,却足够温暖、足够坚定——因为每一颗“微星”,都在自己的轨道上全力发光。
19:30,酒泉,调度室。
试验队技术总负责人陈启忠,正聚精会神盯着手中的平板,一项项仔细地查看着提交上来的质量确认数据。各类审查会、报告会、评审会是他的工作日常,陈启忠告诉封面新闻记者,对于技术问题和疑点,他不会放过一分一毫,对不放心的事项,自己总是直截了当和负责人讨论,直到有明确可行的解决方案。
“多看、多想,保持深思、时刻警惕”是他对每位设计师的要求,面对操作人员,他也总是耐心地叮嘱:“操作要稳,不要着急”。作为八院飞控试验队队长,北京飞控中心也是他的常驻阵地,在结束发射场的主要工作后,他来不及休息,马不停蹄地奔赴北京,全身心地投入到下一阶段任务。
1996年出生的张汉亭,已经是试验队的“老队员”。作为对接机构机械组件的主管设计师,他从事的对接机构设计工作是一项精密庞杂的系统工程,与其他各系统的协同合作,成为张汉亭在发射场的重要工作。测试前一天,他召集各岗位预先演练,提早识别并规避测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测试过程中与各岗位协调沟通,以准确口令保证产品测试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
测试结束后,张汉亭还要对产品测试的测试数据仔细进行“三比对”,认真复核判读结果,确保万无一失。张汉亭告诉封面新闻记者:“师傅对我的要求总是十分严格。总是教导我对产品的认识不能只浮于表面,测试结果正常不代表着工作结束,而是应该沉下心去掌握原理,多想想为什么是这样设计。这样的习惯促使我能逐步成长起来,独立胜任岗位工作。”

工作现场。(受访者供图)
张汉亭口中的师傅,就是对接机构分系统负责人兼二分队的队长于茂华。他既是行走的对接机构“产品百科全书”,又是出了名的“细节控”,哪组数据存在历史偏差、哪个弹簧刚度多少,他总能脱口而出。“对于对接机构来说,交会对接终点的精度越高越好,而对接机构的容差范围则越大越好。所以对每一套对接结构,我们在出厂前都将进行31次捕获缓冲试验,确保我们的机构容差能力符合要求。”于茂华告诉封面新闻记者。
神舟二十号成功对接空间站后,“金牌”对接机构已经顺利执行了35次对接、30次分离任务,这背后,是一代代对接机构研制人员用智慧和坚守铸就的传奇。
在大漠里的数个日夜,他们反复推演过上千种对接工况,争论过无数个技术细节。“对接的工作其实很浪漫,就是要让两个在太空中高速运行的大家伙,像恋人牵手般温柔相会。”于茂华告诉封面新闻记者。
作为电源分系统设计师的陈艺蕾,1996年出生的她从事飞船型号已6年有余,这已经是第7次参加试验队任务了,一次次的历练已经让她对发射场电源分系统的测试流程了然于胸。面对此次首次带队的挑战,她始终保持“首次要有百倍的信心,百次要有首次的标准”的态度,将每一项当天测试的数据做好判读确认,对第二天要做的工作做好推演预想,为保证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圆满成功保驾护航。
陈艺蕾告诉封面新闻记者:“面对一年两艘的常态化发射,可以感受到载人飞船团队对产品与飞行方案等方面要求越来越严格,我们也在不停地为提升产品的可靠性安全性、优化航天员的体验而努力,给空间站在轨稳定运营打好基础。”
航天人的浪漫,在于他们既相信“星星会说话”,也愿意俯身倾听每一个零件的“心跳”。
追逐星辰的人,终将闪耀星河。从神舟初征到空间站建成,每一次飞跃,都是一代代航天人用青春与热爱写就的“追星”日记。他们仰望星空,却也脚踏实地,他们的名字,从来不会镌刻在飞船之上,但始终与“神舟”二字,闪耀在浩瀚星河之中。
相关文章:
超标近50倍!姐妹俩双双中毒送医,只因用了同款产品......04-30
汽车在网红“聚宝盆”炫锅场漂移致一人身亡,商业险可能不赔04-30
市政府召开1—4月份经济运行和重点工作调度会议 王琳玺主持04-30
中国商报社产业服务活动启动 弦歌堂非遗艾灸助力健康消费新篇章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