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北京西城区小石虎胡同,丝丝春雨飘落于蒙藏学校旧址院落。坐落于此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2025年第二期中华优秀文化体验项目正式开展,迎来络绎不绝的参观者。
本期体验项目轮展由上海和西藏共同承担,从4月18日至7月6日,为期3个月。上海体验区展览以“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通过“何以上海”“海上风华”“山海情深”三个篇章,生动展现了上海的红色基因、海派文化与江南文化的深厚底蕴,以及上海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共同富裕和现代化建设中的丰硕成果。

上海体验区。本文图片均为 澎湃新闻记者 张成杰 摄
三个篇章,展现民族团结与城市魅力
走进体验区,一幅由海派剪纸非遗传承人李守白创作的剪纸长卷作品《百年上海·剪绘申韵》映入眼帘。这幅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而精心打造的作品,以灵动的剪纸艺术开启了上海各族人民和谐共融的幸福家园画卷,成为整个体验区的序曲。这里宛如一座桥梁,连接着上海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展现出上海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探索、实践与成效。
穿过石库门走进各个展厅,观众可以沉浸式感受上海这座城市独特的魅力。
“何以上海”篇章展示了人民城市理念的生动实践,包括“人民之城”“光荣之城”和“创新之城”三个展厅。
“人民之城”展厅通过“推动高质量发展”“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增进人民群众福祉”等六大板块,展示了上海如何通过精细化管理提升城市温度,让各族人民共享高品质生活。“光荣之城”展厅则着重突出上海的红色基因。“创新之城”展厅则通过“共居共学”“共建共享”等板块展示上海积极构建互嵌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生动实践。
“海上风华”篇章凸显出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工业的交相辉映,包括“百工·智造”“市集·商贸”和“丝竹·交响”三个展厅。
在“百工·智造”展厅,非遗与智造交相辉映;“市集·商贸”展厅以多媒体机械墙演绎老字号传奇;“丝竹·交响”展厅里诠释着海派文化“海纳百川”的品格,更是体现了中华文明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山海情深”篇章则聚焦上海与对口地区的携手合作,各展厅通过产业合作、消费、文旅融合等多维度展示,呈现了上海如何助力西藏日喀则、新疆喀什、青海果洛及云南全境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在北京邂逅上海的白兰花香
上海,以其“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和“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在中西音乐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中,孕育了独具魅力的海派文化,不仅极大丰富了中华民族音乐的内涵,更通过音乐的纽带,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奏响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华彩乐章。
在现场,随着丝弦五重奏《映山红》悠扬响起,气氛陡然沉静,来自上海音乐学院的演员们指尖轻扬,琵琶的清脆、二胡的婉转、古筝的空灵等交织共鸣,观众纷纷放缓脚步,或凝神聆听,或掏出手机记录。
扬琴演奏者王璐璐告诉澎湃新闻,其演奏形式独具上海特色,以二胡、柳琴、扬琴、琵琶和古筝组成丝弦五重奏,这不仅是上海独有的艺术符号,更与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遗的江南丝竹一脉相承,展现着守正创新的艺术精神。

王璐璐正在为演奏做准备
为筹备此次演出,她们也做了充分准备,深入研究史料资料,还将上海特色乐器带到现场。在表演细节上,也入乡随俗,调整演出服装风格,例如借鉴京剧中龙纹袖口的设计,既保留上海韵味,又实现与北京文化的融合,展现对当地文化的尊重。
值得一提的是,漫步体验区期间,很多观众都会收到一份充满上海风情的特色礼物——白兰花与非遗青竹缠花胸针。
胸针制作者是海派插花杰出代表强咏梅,谈及设计灵感,她表示,白兰花对上海人来说意义非凡,每逢春夏,弄堂里便会出现售卖白兰花的小贩,上海妈妈、外婆们总会佩戴上两朵。白兰花花苞小巧玲珑,绽放时香气淡雅清幽,那独特的芬芳比香水更令人着迷。为了让北京的朋友们也能从嗅觉感受上海风雅,他们特意将这份“上海味道”带到现场。

强咏梅拿着胸针
“这些白兰花均于活动开幕前两天在上海采摘,随即用冰袋保鲜运输,全程依靠冰箱与低温环境精心保存。抵达北京后,我们手工将白兰花串制,确保每一朵都新鲜如初,即便尚未完全绽放,馥郁香气已然沁人心脾。”强咏梅说。
此外,与白兰花搭配的非遗缠花胸针同样别具匠心,每一枚都由手工耗时一个多小时精心缠绕而成,点缀着蜜蜡、玛瑙等珠子。
她提及,“此次共准备了50份全手工制作的礼物,以胸针的形式赠送给现场来宾,希望通过这份饱含心意的礼物,将上海的独特韵味与非遗魅力传递给每一个人,也寓意着真挚的祝福。”
“上海的非遗让我惊叹”
浦江潮涌,岁月流转,在弄堂巷陌的烟火气里,在匠人指尖的方寸之间,一代代手艺人以匠心守护传统,以巧思对话时代,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理念的指引下,让民间艺术的根脉在都市的土壤中生生不息。
其中,剪纸艺术在上海历史悠久,在近百年的历史演变中,逐步形成了集南北之长的“海派”风格,豪放而不粗糙,细腻而不呆板,在全国各地剪纸艺术中享有盛名。近年来,上海剪纸在表现形式、内容等方面,不断与时俱进、吐旧革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在“艺术·生活”展厅,“上海剪纸”项目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奚小琴采用上海剪纸特有的脱稿阴阳剪纸技法,一刀剪出阴阳两幅作品受到现场观众追捧,为了此次活动,奚小琴特意设计了石榴籽的造型,寓意“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来自藏剧团的演员边珍和同事在剪纸旁驻足许久,她坦言,自己第一次见到阴阳剪纸,觉得好神奇,“我印象中上海的科技很发达,没想到非遗也这么厉害。”

边珍(右一)
对于观众的热情反馈,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李守白表示,虽然从表面看,不同艺术形式间的跨度较大,但从民间艺术的本质来讲,实则是一个共同体。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一直致力于研究中国民间文化的根源。而将这些文化根源融入上海这样的大都市文化建设中,是当代都市人的责任。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发展侧重,有些地区以传承为主,他认为上海在传承的基础上,更肩负着创新的重任。这种创新必须契合时代发展,满足当下年轻人的需求,同时也要符合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知。通过这次展览,他感到十分欣慰,因为年轻人对传统文化展现出了极高的敏感度与强烈的需求。

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李守白
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也有相同体会,“看了上海的这些展览,我特别骄傲。上海是一座海纳百川的美丽城市,它的美不仅体现在工艺制作与艺术品上,更在于心灵层面——这是一座共同构建心灵家园的城市。这种特质也为我们在学校教育和文艺创作等工作注入强大信心,激励我们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澎湃新闻记者 张成杰
相关文章:
白兰花香飘京城,上海文化体验项目点亮中华民族共同体之美04-19
地铁偷拍未成年女孩,博主嚣张回应“删不删看心情”!上海警方通报04-19
地铁偷拍未成年女孩,博主嚣张回应“删不删看心情”!警方通报04-19
苏锁军文学工作室走进晓林中学04-18
当“东坡文化”成为流量密码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