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背景下,如果说消费赛道有哪些项目已冒头,VR(虚拟现实)大空间可以算一个。2023年,一个名为《消失的法老》的项目在国内落地,带来视听消费新体验:消费者穿戴VR设备,在一个空间里边移动边观影,有时还能与之交互。

《消失的法老》上海站10个月接待10万人次观众,收入超2000万元,带动周边商圈消费超1亿元,后续还带动全国类似VR项目不少于100个。政策端也吹来东风,中国虚拟现实电影的首张“龙标”于4月颁发,意味着VR电影可以和传统电影一样进入市场放映。
8月初,沉浸式VR大电影《封神前传:一个女将军的殷商盛世》登陆上海BFC外滩金融中心,同时它也是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中国智慧·上海方案2025‘AI+文旅’优秀案例”,从这部电影立项、制作到上市的全过程,我们可以感知未来线下文旅消费的脉搏。
立项
制作《封神前传》的兴格传媒,是《消失的法老》引进方,曾制作过《城中之城》《上海女子图鉴》《将军在上》《加油妈妈》《九州天空城》等爆款影视作品,其代表电视剧《城中之城》获得“五个一工程”奖。这样一家知名影视公司,决定押注VR大空间项目,起初反对声自然不少。
VR之前曾热过好几回。2016年,脸书Oculus Rift头显和微软HoloLens眼镜先后发布,让这一年被称为“VR元年”,但当全球已做好准备迎接VR的爆发时,它又偃旗息鼓了。去年,苹果公司MR(混合现实)头戴式显示设备Vision Pro入局,也让不少人兴奋不已,但之后“雷声大雨点小”。

对此,兴格传媒董事长、《封神前传》出品人、总策划杨文红问了自己一个问题:“在家庭影院普及的当下,人们为什么还要到线下去看影视作品?”正是这个问题的答案,让她在两年前拍板进军VR赛道。
事实上,这个决定还暗藏着一个关键选择——用游戏还是用电影的思路来做VR大空间项目。在讲究沉浸感的VR世界中,善于用第一人称视角讲故事的游戏思路似乎是必然选择,爆火的《消失的法老》即是如此。但这就避免不了一个问题:当50个“勇者”都要拔出“石中剑”时,谁来拔剑?如果不是自己拔剑,那么,沉浸感立刻就会被打破,观众也就“出戏”了。
基于沉浸感的考虑,也是从自身的禀赋出发,兴格传媒选择用影视思路来制作他们的第一部VR大电影。团队开展了为期一年的历史考证工作,形成数十万字历史资料,电影也从殷墟考古现场出发,观众将以旁观者视角见证女将军妇好与商王武丁的征伐与生活。
制作
这部VR大电影的制作卡司堪称顶配:一级编剧赵潋、一级舞美设计师桑琦坐镇幕后,上海歌舞团独舞演员韩睿泽担任祭祀乐舞的编舞和演出,曾为《卧虎藏龙》《夜宴》录音的陆晓幸担任录音师,好莱坞传媒大奖得主刘隽皓负责作曲,配音则请来“甄嬛”季冠霖与“夜华”边江。兴格传媒合伙人、《封神前传》总制作人曾晓萌说:“我们希望它改变大家对VR作品粗制滥造的印象。”

饶是如此,作为VR大电影的开拓者,如此豪华阵容也算是“新手上路”。在创作剧本时,赵潋下意识会写“拉个近景”,但VR电影里没有景别之分,想看不同角度,观众可以自己动。
文戏也让主创犯了难。“我们发现只要角色开始立定讲话,观众必然会跑来跑去,自己挑感兴趣的东西看。”制作人蔡文怡说。在这个关于观众注意力的新命题上,《封神前传》尝试了不一样的表达。在武丁和妇好初见的一场对手戏中,他们让武丁一边骑马绕着妇好的战车走,一边说话,这样一来观众就能全程看着武丁,也就听完了整场对话。

混音合成也面临全新挑战。与影厅中坐定的观众不同,VR电影的观众会在场景中随意行走,于是,陆晓幸在创作中融入他的独到设计,《封神前传》采用全景声呈现,例如,当战马从高处飞奔而来时,声音会先在观众头顶响起;当怀孕的妇好作出出征的艰难选择时,陆晓幸将发声点放在观众身上,仿佛妇好的心声是从观众心中涌出。在视觉完全虚拟的世界中还原真实世界的声场,会给观众身临其境的感觉。
项目组也不忘借鉴游戏的表达方式,比如电影里经常出现引路光标和巨大奇观。由于游戏相较电影有更高自由度,因此,游戏制作人经常用这些手法来引导玩家走在主线剧情发生的必经之路上,对于同样拥有行动自由的VR电影,这类经验值得学习。
技术
技术的每一点进展,都会造就VR的一波发展浪潮。2016年之所以被称为“VR元年”,是因为首次出现了视觉延迟小于20毫秒的“60分产品”。一旦视觉延迟超过20毫秒,小部分人就会有呕吐感,长时间盯着虚拟眼镜屏幕会像坐在前排看3D电影一般出现头晕,解决不了晕眩问题,商业落地就无从谈起。

总的来说,VR的发展方向一直都是“更大范围、更长时间”。《消失的法老》体验者还需背一块伪装成背包的电池,但今年一个PICO头显就能支持看完40分钟的《封神前传》。从记者的实际体验来看,不仅完全没有晕眩的感觉,而且越到后期越沉浸其中,整个观影体验可打80分。
不过,改进空间仍然不小。比如战马的鬃毛稀疏可怜,十分影响观感。对于这一点,主创团队也很无奈,曾晓萌说,由于一个场景中的建模位面总数被严格限制,秉持着好钢用在刀刃上的原则,通过算力渲染的显示精度优先给了主角。
国务院日前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到2027年,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的应用普及率超70%;到2030年,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的应用普及率超90%。AI的加速,有望解决包括头显在内的新一代智能终端算力问题,比如一块采用新架构的AI端侧芯片,计算速度可比现行架构芯片快10倍以上,功耗却只有其三分之一。通过优化算法,同等能耗的大模型计算规模可提升7倍,这些都已实现。
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全国有130多个VR大空间项目落地,每个项目占地100到500平方米不等,对物理空间的占地要求不高,又具备极强的文化价值、情感价值和消费价值,因而,特别能够“因地制宜”融入各类商业空间,受到文旅消费市场青睐。VR大空间已成为“文旅+电影”融合的一种代表性产品形态,有望成为拉动文旅消费的新赛道。
》》》记者手记
“元电影”热潮将至?
一直被文旅消费市场寄予厚望的VR大空间项目,或许真的要火了。
这是一种与看电影完全不同的体验,因为视角发生了改变。比如有一场朝堂戏,在屏幕外看一群人唇枪舌剑,和成为他们中的一分子感受唾沫星子横飞是完全不一样的。还有一幕站在龙形玉玦上穿越战场的戏,眼前是漫天黄沙、一轮血月高挂天空,耳边是呼啸的风声、战象的嘶鸣和青铜武器的碰撞声,仿佛身临其境。
VR电影自带高沉浸感,因此,与当下以第一人称叙事为主的网文匹配度很高。按下按钮,穿越到新的世界——这个经典的网文开头,可以原封不动用于VR电影,而且还顺便解决主角的代入感问题。过去,你通过化身名为某某的主角体验故事,未来,你就是你。不管在小说界还是游戏界,这种打破虚拟和现实边界的叙述方式正在年轻人中流行,被称作“元小说”或“元游戏”。既然如此,“元电影”的流行或许也只是时间问题。
想要长久发展,最重要的是算通经济账。一部40分钟的VR电影,制作周期和成本明显低于传统电影,且除了年轻观众外,老年人对这一模式的好奇心也不低。在尝鲜《封神前传》的观众中,组团而来的老年人群体出乎主办方预料。可以预见,未来会出现汇聚多个影厅的影院,这个影院可能是一个占地数千平方米的大空间,里面被切分成不同的小空间,播放不同的VR电影,既可单独收费,也可组织套票促销,以吸引不同兴趣爱好的观众,拉动更多消费。
相关文章:
知名影视公司携顶配资源进军VR内容赛道,沉浸式文旅消费为何强势崛起?09-07
海上新山东丨开放海域打造渔光互补新模式08-30
青年力量•点亮未来!怀化“陆港合伙人”3号招募令•等你来→08-27
国泰环保净利两连降陈柏校被立案 两IPO项目延期后投资进度仅19%08-19
南昌新增7个人防工程避暑纳凉点位08-12
首日超4万人进馆参观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