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碧江城轨站下,65里林间茶厂区里,工作人员忙碌着将一车车春茶运到码头,开启一杯中国茶的世界之旅。这茶叶的旅程,始于18年前一位女性近乎固执的决定——她想让中国人喝上一杯真正干净的茶。如今,她的茶园不仅成为中国首家获得雨林联盟国际可持续农业认证的有机茶园,更承载着一位茶人半生的坚守与信仰。

在云南的群山之间,有一片15000亩的茶园,这里的每一片茶叶都承载着一个女人的执着与梦想。67岁的Helen,这位曾经站在跨国茶叶贸易顶峰的商业精英,如今赤脚踩在泥土里,守护着她用心血培育的有机茶园。当Helen说:一辈子只做一杯茶!这轻描淡写的背后是一场持续18年的有机探索,一次对中国茶道精神的当代诠释,更是一位茶人对这片土地最深情的告白。

1999年,Helen放下立顿公司首任华人代表的耀眼光环,来到顺德建厂。在2007年,Helen选择了一条几乎无人看好的道路——投身云南荒山,开荒种茶,坚持0农残标准。

“为了中国人可以喝上一杯干净的茶”,这句朴素的承诺背后,是她将前半生积累的财富与声誉全部押上的孤注一掷。这个决定当时在旁人眼中无异于“魔障”。最初的几年,茶园总有不可预知的困难,有机种植的高成本几乎拖垮了她的资金链,市场对高价有机茶的接受度也远低于预期。但Helen像对待茶道中的“一期一会”般,将每一次挫折视为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在商业理性与理想主义的拉锯中,她选择了后者。

Helen的茶园是一部活的生态哲学著作。在这里,茶树与森林共生,昆虫与微生物构成天然的防御系统,落叶与杂草化作最好的肥料。获得中日欧美四地有机认证及雨林联盟国际可持续农业认证的背后,是对自然法则的绝对尊重。

Helen常说:“我们不是在种茶,而是在学习如何不干预茶的生长。”这种理念彻底颠覆了传统农业的征服自然观,建立起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契约。她的茶园里,每一片茶叶都记录着阳光雨露的真实味道,每一杯茶汤都传递着土地原本的信息。当全球生态危机日益严峻,Helen的实践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东方式的解决方案——不是通过技术对抗自然,而是以谦卑之心融入自然秩序。

从跨国企业高管到土地守护者,Helen的身份转变映射着她精神世界的深刻变化。此前的工作经历让她洞见了全球化商业链条中文化主体性的丧失,而回归土地则成为她寻找文化根源的旅程。
从不懂茶到敬畏茶,这种认知的跃迁使她领悟到茶不仅是商品,更是承载着中国文化记忆的活态遗产。在Helen的茶园里,采茶不再是机械的农业劳动,而是人与植物、季节、传统之间的诗意对话。

她将陆羽《茶经》中的智慧转化为现代农业生产标准,让古老的茶道精神在全球化时代获得新的表达。这种文化自觉使她的有机茶事业超越了农业范畴,成为一场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生动实践。
站在67岁的人生节点回望,Helen用“干净”定义她的茶,也用这个词总结她的一生。在这个时代,“干净”成为一种稀缺的品质,不仅指物质的纯净,更意味着精神的澄明。

Helen的故事之所以动人,正是因为她在一个容易妥协的世界里选择了最难的那条路,并且一走就是18年。当我们将Helen的茶汤举到唇边,品尝到的不仅是零农残的安心,更是一位茶人用半生时光酿制的生命浓度。
她曾说:一个人一生能做好的事情其实很少,但只要足够专注、足够纯粹,一杯茶也能成为改变世界的力量。从商业精英到土地诗人,Helen用42年时间完成了一个现代人的精神返乡,提醒我们:最深刻的生活可能不在于走得多远,而在于扎根多深;最伟大的事业或许不是改变许多人的命运,而是守护那些最本真、最朴素的价值。当阳光再次掠过她那获得国际认证的茶园,每一片闪闪发光的叶子都在诉说:真正的成功,是活成自己信念的样子。
文/顺德融媒记者杨芳
图/顺德融媒记者杨芳 通讯员王涓
相关文章:
山西:以金湘军为反面典型,深刻汲取教训04-19
赫章县辅处乡:食用菌喜丰收04-19
顺德女性|一杯茶的史诗·茶人Helen与她的有机茶04-18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丨在推进党的作风建设上走在前、作表率——中央和国家机关、人民团体扎实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04-16
加快建设文化强国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