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这座陕西东部的城市,依偎在黄河臂弯,背靠秦岭脊梁,扼守秦晋豫要冲。她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摇篮,是十三朝古都的东大门,也是无数文人墨客魂牵梦萦的诗意乡土。如今,渭南正带着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的朝气,在现代化浪潮中,展现出一种温润而坚定的文化自信光芒。

渭南的文化自信,源于对自身历史根源的深刻认知。翻开中华文明的长卷,渭南写下的是开篇之笔——
富平石川河流域的旧石器时代遗址群,勾勒出渭北高原与关中盆地间跨越60余万年的文明脉络;20万年前的“大荔人”头骨化石,照亮了渭水岸边生命起源的星火。禹门洞穴遗址、沙苑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如同无字天书,记载着悠远过往。临渭区北刘、白庙、史家,华州区元君庙、老官台……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遗迹,是先民制陶种粟、点亮文明薪火的生动印记。

白水仓颉庙
周秦汉唐时期,渭南作为古都的京畿之地,孕育出无数杰出人物,走出了隋文帝杨坚等6位帝王,诞生了寇准等80余位名相,更孕育了郭子仪、白居易等彪炳史册的人物,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底蕴。
这里是《诗经》的源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吟唱,至今回荡在洽川水岸。这里更是“三圣故里”,史圣司马迁在韩城秉笔直书《史记》,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宏愿,铸就了华夏史学的丰碑;酒圣杜康于白水始创佳酿,“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慨叹,成了中华酒文化最醇厚的注脚;字圣仓颉造字功成,为民族精神立下了不朽的符号根基。三位巨擘,在这片土地上各领风骚,共同托举起中华文明的精神巅峰。
这里有被誉为“陕西故宫”的西岳庙,有道教重地华山玉泉院,有宏伟庄重的韩城文庙,时间的尘埃在这里被轻轻拂去,留下斑驳壁画、汉砖瓦当,无声地讲述着中华文脉的连绵不绝。
在渭南,这文化的“根”与“魂”,不仅珍藏在博物馆的展柜里,更深深融入了渭南人的血脉,流淌在寻常巷陌的生活点滴中。正是这份对根源的敬畏与自觉,让渭南在历史长河中岿然屹立,不为风浪所动,始终在古今交汇处,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文化自信篇章。

如果说历史赋予渭南文化自信以深厚的根基,那么波澜壮阔的革命传统,则为这座城市的灵魂注入了坚定的方向。
渭南,是一片浸染着英雄鲜血的红色热土。渭华起义旧址、永丰革命烈士陵园、富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一处红色印记,都镌刻着共产党人浴血奋斗的足迹。

崇凝五一丰碑
渭华起义的枪声,点燃了西北革命的星火。经过渭华起义锻炼的刘志丹、谢子长、王泰吉等优秀共产党人成为后来陕甘边、陕北、陕甘革命根据地的重要领导人;八路军120师在此誓师东渡,扛起民族救亡的大旗,向着抗日的前线奋勇前进,谱写了中华民族抗战史上的光辉篇章;永丰战役粉碎了胡宗南的重点机动防御战术,有力配合了淮海战役,被誉为“平原歼灭战范例”……
遍布渭南的红色印记,不仅仅是历史的“纪念地”,更是流淌在当下的“思想源”。“同志们 赶快踏着先烈的鲜血前进啊!!!”渭华起义纪念馆的砖铺标语跨越九十七载风雨,依然以无声的震撼力叩击着每一位瞻仰者的心灵。渭南见证了习仲勋同志早年战斗的岁月,他从这里开启了七十余年献身共产主义事业的革命生涯。他坚守初心、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牢记宗旨、一心为民的赤子情怀,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敢为人先、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胸怀坦荡、克己奉公的优良作风,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家乡人民奋力拼搏、奋发有为。
红色,是渭南文化最鲜明的底色,更是她永不偏移的精神坐标。它让这座城市始终与人民同心,与时代共振,也让渭南的文化自信,不仅拥有历史的纵深与精神的高度,更饱含着信仰的温度和改变现实的力量。

文化自信,也是一种对自身精神特质的认知与展现。向上,是渭南这座城市拼搏前进的姿态;向善,是她不舍烟火、不忘人情的温度。
渭南始终将精神文明作为城市发展的“硬杠杠”。从城乡厕所革命,到主干道的绿荫与华灯;从交通秩序整治,到街头“红马甲”的耐心引导……一项项“微改造”,如春雨般无声浸润,悄然提升着城市的气质,为文化自信筑牢了坚实的现实根基。
社区里,“志愿红”是街头巷尾最暖心的风景;校园中,“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教诲,指引着幼苗茁壮成长;家庭邻里间,孝老爱亲、守望相助已成为日常习惯。市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在这里与日俱增……

临渭区光华社区小板凳志愿服务队
渭南青年,正是这种向上向善精神的最佳代言。2024年8月,陕铁院三名学子在青岛惊涛中勇救溺水老人;今年5月,渭南市委宣传部干部杨剑秋,不谙水性却毅然跃入水中救起母子二人……这些身影,是渭南青年挺膺担当、正气凛然的缩影。
不仅有危急关头的挺身而出,更有平凡岁月的温暖坚守。富平面馆老板赵亮亮,长年为环卫工提供免费餐食,一碗热面,温暖了整座城;临渭区环卫工刘芳艳,捡到23万元巨款毫不动心,寒风中苦等失主,直到物归原主……他们用朴实的行动,无声地诠释着“好人就在身边”的城市温度。
这一切的背后,是千年文脉的无声滋养,是红色基因的薪火相传,更是新时代价值观的落地生根。精神的厚度,挺起了一座城市的脊梁;文明的温度,点亮了万千百姓的生活。

文化的生命,在于生生不息地创造。渭南,从不把文化自信局限于“守成”,而是在传承中不断创新,赋予传统文化以当代表达。
在农业领域,现代化的步伐如火如荼。大荔冬枣用上了AI“采摘工”,白水苹果乘着冷链快车远行,富平柿饼化身“网红年货”,澄城樱桃、蒲城酥梨带着“文化礼盒”走向世界……一个个特色品牌熠熠生辉,背后是科技赋能的现代农业、创新模式的探索和完整产业链的支撑。农业,在这里不仅仅是“种地”,更是“种文化、种创意、种未来”。

大荔冬枣园迎来AI采摘机器人
在工业方面,渭南正从“传统制造”迈向“智造未来”。陕西北人印刷机械有限责任公司通过自我更新实现了产品的迭代,率先做到了智能化生产。它的转型升级,既是中国印刷业变革的缩影,同时也是渭南传统制造业从“制造”到“智造”蝶变的典型例证。
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占比持续提升。金融、物流、商贸、文旅、康养等产业加速集聚,与区域经济形成了良性互促的生态圈。
非遗保护传承,渭南更是走在前列。拥有1项联合国非遗项目,17项国家级、123项省级非遗项目,国家级项目及传承人数量均居全省之首。在华山之巅,老腔豪迈开唱,那激昂的唱腔仿佛穿越了时空,带着渭南的历史文化扑面而来。全国非遗同台竞技,各种精彩的表演让人们大饱眼福,文化“潮”味十足。在国际舞台,皮影艺术频频亮相,那精美的造型和生动的表演,赢得世界喝彩,让世界各国的人们都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真正的文化自信,源于深厚的传统与精神,更离不开一座城市拥抱世界的胸怀与姿态。
渭南自古便是“三秦要道,八省通衢”,文脉通达,枢纽要地,养成了开放进取、向新求变的基因。改革开放以来,全省第一家民营运输公司、第一架由农民建造的黄河大桥先后出现在渭南,将渭南人的干劲闯劲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些“敢为天下先”的创举,彰显了渭南人革故鼎新、推陈出新的实践品格,也铸就了文化生生不息、永续辉煌的动力源泉。

渭南城区全景
今日渭南,正以开放提升能级,以改革塑造格局。“一枚印章管审批”、基层治理“四联调解”……一项项“小切口”的渭南特色改革,撬动了发展的“大格局”。富平“固土保水促‘柿业’红火”经验入选全国基层治水典范,“投资项目审批‘四减一优’”模式获评全国“高效办成一件事”案例……改革之风吹拂,让企业家和创业者感受到“有温度的效率”。
改革永不止步,开放未有穷期。
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渭南的“朋友圈”日益扩大:依托中欧班列,产品远销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两期中亚职业农民培训班,让150位外籍学员在这里既学到了中国农业的“速度”,更感受到国际合作的“温度”。
文化也在开放中与世界对话:非遗展演、丝路文化交流等活动精彩纷呈,“渭南故事”正自信地走向世界。秉持“海纳百川”的胸襟,渭南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塑造着独具魅力的文化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
渭南,这座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正用生动的实践诠释着“真正的文化自信”。她在文明的源头深深扎根,在革命的烽火中淬炼觉醒,在时代的浪潮里奋力前行。如同那奔流不息的渭河,穿越千年时光,承载着这片土地不变的信仰与追求,向着更加辽阔、更加光明的未来,浩荡奔涌。
相关文章:
文化自信的渭南答卷:从河山圣地到开放高地07-21
重庆瞭望|重庆夜未央,“掘金”正当时07-21
沿黄公路赛道上,新能源产业共振07-14
广州新房成交量大增!“房票安置”成推动力07-11
在临沂网评丨流量浪潮下,刀郎临沂演唱会的破圈与赋能07-09
在桐庐这家山野书店,看一场沉浸式话剧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