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把“乡风文明”作为乡村振兴的紧迫任务,强调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深刻揭示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价值与显著特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将其作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抓手,并为加强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提供重要实践路径。
让文化传承生生不息
文明乡风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优良家风家训的深厚土壤,通过尊崇自然、勤劳朴实、重视家庭等价值理念,将这些文化基因具象化于乡村日常实践,使其在代际延续中生生不息,孕育出文化创新发展的丰沃场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文明乡风提供深层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明乡风建设的根基,它赋予乡风深厚的历史底蕴、独特的乡土气息和强大的凝聚力。“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奠定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哲学根基,将“取予有度”内化为集体自觉;“诚信重义”的义利观以道德自律抑制功利异化,塑造乡村契约精神的内核。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文明乡风锚定前进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乡村全面振兴确立了宏阔的历史坐标,将文明乡风建设深度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之中;爱国主义精神引导人们将守护绿水青山、传承非遗技艺的实践升华为守护文明根脉的自觉担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磅礴而持久的文明力量。
优良家风家训为文明乡风奠定道德基础。优良家风家训通过承载孝亲、勤俭、诚信、互助等传统美德,在家庭内部构筑道德根基,使个体行为规范内化为自觉习惯,进而为文明乡风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实现文明乡风由外在规范到内生自觉的深化。
筑牢文明乡风的基石
文明乡风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通过开展喜闻乐见的活动,让文明风尚深入人心,构建起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让村民在日常生活中浸润于文明的氛围,仿若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地提升乡村整体的精神风貌,让文明乡风成为乡村振兴的“精神底色”,夯实乡村全面振兴的文化基础。
从村民个体素养培育的角度审视,文明乡风建设工程是锻造村民道德品质的熔炉。它借助家风家训传承、道德模范评选等多元形式,为村民树立起鲜活的道德标杆,引导村民见贤思齐。在日常的乡村生产生活中,村民仿效道德模范的行为举止,从邻里间的互帮互助,到对长辈的悉心照料,皆是道德素养外化的体现,由此培育出有道德、有素养、有担当的乡村建设主力军。
从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维度而言,文明乡风建设工程是维系乡村文脉的纽带。它深度挖掘乡村本土文化资源,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同时融合现代文明理念,使乡村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从乡村治理效能提升的层面来讲,文明乡风建设工程是优化治理格局的助力器。它强化村民的规则意识与责任意识,促使村民自觉遵守村规民约,主动参与乡村公共事务,有效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助力乡村和谐稳定发展。
培育新时代文明乡风
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培育文明乡风,要充分挖掘乡村文化的本土资源,突出地方特色,注重发挥农民的首创精神,鼓励农民参与到乡村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中来,让农民在实践中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使文明乡风建设深深扎根于乡村文化的沃土之中。同时,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需求,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农民真正成为建设的主角。
结合农民文化需求。在农忙之余,通过播放农业科普短视频、组织农业技术交流会等,为农民提供实用且轻松的知识获取途径。在传统节日或农闲时段,农民倾向于参加热闹喜庆的传统民俗活动,如舞龙舞狮、唱大戏等。组织这些活动不仅能让农民娱乐身心,更能强化乡村的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也可在田间地头建设农耕文化长廊,展示农事节气知识、传统农具发展史等,让农民劳作之余也能了解丰富的农耕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相关文章:
培育文明乡风 赋能乡村振兴07-07
赴一场山野“菌”宴!晋宁六街文旅节启幕07-06
追光记丨尼山到底有谁在?07-03
多元协同激活基层文化创新活力06-30
【央媒看肃南】祁连山下的小城大爱06-27
村民拍下贵州垮塌大桥事发瞬间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