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刘迅
通讯员 彭锦弦 聂文闻
4月11日,60岁的老罗(化姓)坐在病床上,自己就能手拉弹力带,左右来回锻炼,此时距离他手术“换肺”仅23天。当初命悬一线时,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胸外科团队上阵,近6小时手术移植“救命肺”,带着他闯关重启呼吸,如今老人状态越来越好。目前,老罗已转至普通病房,不日将康复出院。

协和医院胸外科肺移植团队为老罗点赞鼓励
老人变成“蜂窝肺”,呼吸衰竭命悬一线
老罗今年60岁,是一名建筑工人。由于常年在工地干活,接触粉尘,2017年查出患间质性肺病,双肺逐渐纤维化,如同干海绵,反复咳嗽、咳痰。近一年来,他的病情急剧恶化,稍微活动就会气喘吁吁,连走几步都会嘴唇发紫,无法平躺入睡,血氧饱和度一度跌破70%。
老罗的儿子说,父亲只能戴着氧气管坐在床边,彻夜难眠。时间一长,人也瘦成了皮包骨,他1.66米的个子,体重只有44公斤,状态越来越差。
在当地医院,老罗被诊断为双肺弥漫性间质性纤维化,肺功能衰竭。握着医生下的病危通知,一家人不知所措。2025年2月,一家人带着最后的希望,从老家江西九江赶到武汉,找到协和医院胸外科主任廖永德教授。
检查发现,患者的双肺已成“蜂窝肺”,肺功能进行性下降,已属于间质性肺疾病终末期,氧饱和度非常糟糕。廖永德教授表示,如继续服药治疗,很难控制病情,若继续恶化会严重危及生命,目前肺移植是唯一的生机。
“再难我们也得搏一把!”老罗的儿子说,一家人商量后,下决心登记等待肺移植手术。医院了解到一家人的经济情况后,协助申请社会慈善援助,为其减免部分手术费用。
近6小时手术闯关,新肺“上岗”重启呼吸
为确保手术顺利,廖永德教授启动“协和多学科肺移植模式”,率领胸外科肺移植团队与呼吸内科、重症医学科、麻醉科、手术室等多学科专家,以及OPO团队讨论手术方案。患者年龄大、病情重,除了肺功能衰竭,还有中重度肺动脉高压等系列难题,手术中可能会牵连出现心脏问题。最终,团队决定在体外膜肺(ECMO)的辅助下进行双肺移植。
经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COTRS)自动匹配,老罗终于等到了合适的肺源。3月19日,该院胸外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手术室等多学科专家联手,为他实施双肺移植手术。
胸外科王思桦教授、孙全超医生获取供肺后,紧急低温处理、灌注器官保护液。麻醉科伍静教授、吴志林教授、陶欢教授为老罗监测生命体征、肺动脉压力,同时,廖永德教授、江科教授开胸,并与重症医学科张建成教授团队一起完成主动脉中心ECMO管路的连接,以确保手术过程中患者的呼吸和循环功能稳定。
随后,廖永德教授主刀,带领江科教授、王思桦教授一起,切除病变的双肺,再将供肺植入、吻合,这如同在体内进行一场精密的“管道工程”,将新肺的血管、气道严丝合缝地吻合到患者体内,不能漏气、漏血。
廖永德教授说,团队绝招之一就是“等分外翻无皱褶”吻合技术,让血管的吻合口平滑、无褶皱,防止血流形成旋涡或者血栓。手术历时不到6小时,与国际上最快肺移植手术记录时间齐平。
手术完成后,供肺功能良好,迅速恢复鲜红色,监测指标显示呼吸、循环指标正常,当即脱离ECMO支持,由新“上岗”的供肺肩负全身血气交换。

廖永德教授(右二)团队为老罗复查

廖永德教授(中)团队为老罗复查
术后,老罗在多学科团队精心的围手术管理下,术后3天可下床活动,术后5天成功脱离呼吸机辅助,自主呼吸平稳,血氧饱和度稳定在98%以上。“终于能自由呼吸了!”拔除气管后,老罗感慨重生的不易。到术后12天时,他已开始进行康复训练。

廖永德教授团队叮嘱术后注意事项
据了解,协和医院已构建“筛查-评估-维护-移植-康复-随访”全周期全流程肺移植体系。

协和多学科专家讨论
(以上图片由通讯员金煦 摄)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相关文章:
全国首例过度医疗公益诉讼案:125份病历中113份存在过度医疗04-10
派斯林:公司在中国、美国、墨西哥均有本地化的业务团队并设有制造基地和研发中心04-07
南梁精神宣讲队入围五四奖章公示名单04-07
缅甸震中受灾严重,救援队纷纷运送救援物资04-02
“真正怨死了!”女子崩溃:一天到晚纸不离手,没个消停!医生:这类患者不少04-01
卓越医疗丨永州市中心医院前列腺剜除术 解决您的排尿“难”题03-31
中兴通讯董事长调整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