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观察者网 方周,编辑/陶立烽】
作为我国9个国家中心城市之一,郑州不及成都武汉,遑论4大直辖市和广州。比起西安,虽然经济总量郑州略胜一筹,但科教资源、高精尖技术产业方面显然不如前者。“郑州富士康求职者排几百米长队”就是这种窘境的折射。
尽管如此,郑州的产业迭代也在悄然发生。
近日,国内面板企业惠科股份有限公司正式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以下简称“郑州航空港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其重大新型显示器件项目正式落户这片国家级战略高地。
据悉,惠科光电此次入驻项目总投资预计超过300亿元人民币,规划建设多条全球领先的高世代显示面板生产线,重点聚焦高端IT显示、车载显示及新兴的Mini/Micro LED等尖端技术领域。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值将突破500亿元,不仅直接创造数千个高质量就业岗位,更将吸引大量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一个以郑州为核心的千亿级光电显示产业集群雏形初现。
惠科光电董事长还放出豪言,要将郑州基地建设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智能化“灯塔工厂”。

今年3月,惠科的第七座整机生产基地也在郑州航空港区点亮投产。该项目分两期建设,项目一期第一阶段投资约30亿元,占地约300亩,用于建设超高清新型显示模组及整机生产线,预计达产后年产值约80亿元。该项目于2024年9月开始施工,建设周期共180天。
此次惠科与郑州的携手,早在2024年末便已出现端倪。
彼时郑州方面举办了2024河南省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产业链对接活动,会上惠科股份的副总裁何怀亮发表讲话:惠科计划利用河南省在交通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突出优势,于明年在郑州打造一个“超级工厂”,旨在将先进技术和优质产品辐射至中西部、中亚及欧洲等更广泛的地区。
成立20多年的惠科股份,专注于半导体显示领域,主营业务为研发、制造和销售半导体显示面板等核心显示器件及智能显示终端,主要产品包括多种尺寸和多种类型的TV和IT显示面板、智能电视、显示器及智慧物联终端等,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商用显示、汽车电子、工业控制、智慧物联等各类应用场景。
而郑州此次布局光电显示产业,是这座正迫切寻求产业转型的中部地区重要工业城市近年来密集行动的缩影。
富士康,曾是郑州的标志
多年以来,相对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是郑州经济的显著特征之一,而作为这一类传统产业的代表性企业,富士康早已成为郑州甩不掉、离不开的“伙伴”。
将时间拨回2010年,彼时,富士康正式宣布落地郑州,是影响郑州经济发展的一件大事。2010年9月16日,富士康郑州厂区动工,位于新郑综合保税区(综保区此后被纳入2013年成立的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即郑州航空港区)。谈及最初130多万平方米厂房建设速度,时任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说:“这是世界第一的速度,世界第一的行政效率,河南人,NO.1。”
这一厂区便是人们口中的港区富士康,如今占地近560万平方米,是富士康在中国大陆最大的工厂,同时是苹果全球最大的组装厂,多数iPhone系列高端机型在此组装生产。

郑州富士康园区 河南日报
工厂于2011年投产后,郑州迅速成为全球重要的手机生产基地。2011年,郑州统计局首次在年度统计公报中将手机产量单独披露,当年郑州生产了2445万台手机。随后几年这一数字迅速上升,2014年首次突破亿台。峰值出现在2017年,接近3亿台。2017年,郑州富士康员工数量高达30万人,占全球iPhone产量近40%,“全球7台手机就有一台产自郑州”无疑是这座城市的辉煌时刻。
富士康不仅为郑州带来了直接的GDP增长,并且确立了郑州在外贸方面的重要地位。大量的用工需求还吸引了许多工人回流,对产业集聚的需求帮助郑州建立起了一条较为完善的电子产业链条,加速了人才、资源和产业向郑州集聚的进程。双方度过了近10年的“蜜月期”,在这期间,河南以及郑州的经济和富士康的业绩一起向上增长。
据河南省政府2023年1月发布的消息,富士康进出口额约占全省进出口总额60%,占郑州市进出口总额80%,这一数据毫无疑问地说明了富士康对于当地经济的重要性。
但是,在2017年的巅峰后,便出现了第一次大幅下跌,2018年、2019年分别生产2.13亿台、2.14亿台,相比2017年降幅在30%以上。2020年是富士康与郑州的重要转折点——受疫情影响,郑州富士康的生产遇阻,一度出现人员短缺问题,产量大幅下降。2020年则经历第二次下滑,超三成降幅,达到1.35亿台。此后虽然略有回升,但始终未超1.6亿台。
随着中国人力成本上升以及国际环境的变化,部分企业将工厂迁移到东南亚以及印度。富士康也在印度和越南建设了新工厂,计划在当地生产苹果公司的产品,引发“富士康出走”的猜想。
2024年,根据郑州市统计局数据,郑州手机产量相比于顶峰期已缩减超过50%,手机出口与总出口额占比从2021年的54%降至2024年的38%,富士康在地方产业链中的地位正加速边缘化。
在这期间,郑州的经济增速并不理想,特别是在2022年,其GDP增速只有1%。这其中有疫情和房地产等因素,同时也有富士康减产所带来的影响。
郑州加快探索“富士康”以外的道路
郑州富士康缩减产能几成定局,手机产业的想象空间已然不多,郑州需要富士康,但不只需要富士康,显然当地早已明白了这一道理。
近年来,郑州正积极推动产业多元化,减少对单一企业的依赖,摘掉“富士康依赖”的帽子,寻找增长的“第二支点”乃至于第三、第四个支点。
电动车行业的龙头企业比亚迪成为了首选。2021年,比亚迪的销量尚不足百万。郑州比亚迪于2021年9月与郑州港区签约,37天内实现项目开工,17个月顺利投产,2023年4月正式投产。2023年,郑州生产的31.6万辆新能源汽车中,有20万辆汽车由比亚迪生产;而到了2024年,仅比亚迪就产出了54.5万辆新能源汽车。
在一年不到的时间里,郑州就进入新能源汽车产量前十城市榜单。目前,郑州已瞄准“打造全国最大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的目标。

比亚迪郑州工厂 河南日报
除新能源汽车外,郑州也在加快推进“以新质生产力为先导、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传统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努力打造“算力之城、人工智能之城、量子之城、氢能源之城”。
过去几年间,河南布局建设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郑州人工智能计算中心、360中原智算中心等一批算力设施,全省已建、在建、拟建的算力中心100多个,算力供给和调度能力不断提升。以郑州为核心,许昌、鹤壁为重点的计算产业发展格局雏形已现,并依托超聚变、黄河信产、郑州浪潮、龙芯中原等重点企业,形成由整机到芯片、主板、外围设备等关键配套的先进计算产业链。
据郑州市工信局介绍,目前,郑州全市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300亿元,智能终端、智能网联汽车、智能传感器、智能装备产业集群发展壮大,带动人工智能相关产业规模超1000亿元。

郑州正积极打造“算力之城” 大河报
有趣的是,在这一过程中,郑州也没落下“老朋友”富士康,但这一次,情况已有所不同。
去年7月下旬,富士康宣布《河南省政府与富士康科技集团加快推进新事业项目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郑州举行,时任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亲自出席签约仪式,可见当地对于该合作的重视程度。值得注意的是,河南与富士康的这一轮战略合作,不再只是聚焦手机,而是围绕“3+3”战略落地实施,即以“电动车、数字健康、机器人”三大新兴产业以及“人工智能、半导体、新一代移动通信”三项新技术领域为发展重点。
据富士康介绍,富士康将在郑州投资建设新事业总部大楼,承载新事业总部功能,项目总投资约10亿元。富士康还将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布局电动车试制中心、固态电池等项目。2024年7月23日,富士康新能源汽车试制中心已在郑州航空港区举行了开工仪式。
大河报近期刊文指出:从"卖装备"到"卖技术和服务",从单一产业到多产业生态,郑州的转型之路印证着"活力中国"的深层逻辑。“唯有坚定不移推进产业升级,方能在高质量发展中激荡出更强劲的活力。”在“十四五”收官之年,中原腹地的产业突围,正为中国经济注入更多确定性。
显示面板行业曾由日韩和中国台湾企业主导,但在过去20年中,中国显示面板业已从技术追随者蜕变为全球市场规则制定者,改写了中国消费电子行业“缺屏”的历史。目前,中国大陆面板企业在全球液晶面板市场的供应端已占约70%的份额,并在OLED面板领域急起直追,已占全球OLED手机屏幕市场的半壁江山。
合肥、武汉、成都激战面板产业
观察者网注意到,目前国内已有多个城市布局国产面板并建立起了完善的生产链条。
其中,合肥早在17年前就入局国产面板。2008年,京东方合肥6代线于正式启动,打响了中国高世代面板本土化生产的“第一枪”,也巩固了合肥在中国显示面板产业版图中的地位。
依托京东方10.5代线、维信诺6代柔性OLED线及在建的8.6代AMOLED项目,合肥已建成三条高世代TFT-LCD线和多条OLED产线,业已成为国内技术水平领先、上下游产业链最完整的新型显示产业集聚区之一,早在2023年产值便已突破千亿。
武汉也是新型显示产业一大重镇。作为中国首批世界级高新区,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又称光谷)历经十多年的发展,已聚集了TCL华星、天马、精测电子、瑞普赛、国创科、尚赛光电、华引芯等50余家产业链优质企业,初步形成了从设备、原材料、面板、模组到终端产品等较为完善的新型显示产业链。
具体来看,在武汉,TCL华星拥有t3(6代LTPS)、t4(6代柔性OLED)及t5(印刷OLED)等多条产线,月产能超10万大板;京东方第10.5代线专注高端TV面板。2024年,武汉新型显示产业产值已突破800亿元,成为中部地区最具规模的显示制造基地。目前,武汉正持重点企业布局建设印刷OLED、硅基OLED等下一代显示技术生产线,力争于2025年带动整体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
作为中国柔性显示产业的核心基地,随着京东方等龙头企业的发展,成都高新区已初步建成“中国柔谷”。
目前,成都高新区已建成包括京东方4.5 代LCD线、6代柔性OLED线等重点产线。同时,正在加快建设全球首批、全国首条AMOLED 8.6代线(B16)。该项目总投资630亿元,建成后,“成都造”柔性面板全球市场占有率有望超过20%,全国市场占有率有望超过50%。
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成都高新区新型显示产业实现产值445亿元,同比增长4%;2025年上半年,成都高新区新型显示产业预计产值将达207亿元,并新落地苏州永良、美国UDC等配套项目。
(观察者网综合大象新闻、惠科光电官网、河南日报、每日经济新闻、中国新闻周刊、大河报及其他公开资料)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文章:
又一重大赛事来啦,8月20日正式开票!08-20
7月中国销售彩票同比降5%,8省销量增长08-19
国泰环保净利两连降陈柏校被立案 两IPO项目延期后投资进度仅19%08-19
“游戏+文旅”怎么玩?广州又有新故事08-18
永春:组合拳破局 倍增加速跑08-18